项目合作热线:

021-51097180

动态 > 地下商业空间设计浅析

地下商业空间设计浅析

  地下商业空间设计浅析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核心区土地紧缺和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尤其随着地上建筑在高度、经济性、效率性等逐渐达到瓶颈,城市为了持续发展,必然改变以往的空间发展体系,不再单一的注重地上空间的开发,逐渐把目光投向地下空间开发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以地下轨道交通的出现为起步的,随着地下空间发展的多样化、大众认知度、接受度的提高,经济利益推动等多方面原因,地下商业空间在地下开发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经济重要性越发凸显,从而对其设计也愈发重视。

  本文将结合地下商业空间的发展,对地下商业建筑的空间形态、流线、环境和行为等方面分析研究,浅析地下商业建筑的基本设计策略。

  一、地下空间发展

  1.1 “向下”发展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紧张,生活居住空间紧缩,绿化减少、生态失衡等“城市综合症”现象。这些问题表现出有限的城市空间容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日益发展的需求。迫使人们对地上空间的利用上追求极致。

  进入城市化浪潮以来高层建筑得到快速发展,建筑物的高度快速从几十米发展到千米的高度。但随着城市不断向高处发展,不仅在技术有了更多的制约,经济性也在逐渐降低,同时还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

  随着人口、城市建设、绿化、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日益减少,对于空间争夺的加剧,向地下发展是无奈且必然的选择。

  1.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程

  联合国自然资源委员会早于1981年5月就正式把地下空间确定为主要的自然资源。在1991年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国际学术会议《东京宣言》指出21世纪是人类地下空间开放利用的世纪。我国的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初始主要以对地下人防空间的改造为主要形式。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地下空间开始以地下交通,地铁站,地下人行通道等为依托延伸拓展发展。到近几年,已经有独立的地下商业空间的出现,如地下大型商场,超市等。同时,出现了汇集交通枢纽,商业购物,文化娱乐等众多功能在空间结构上一体化的城市地下综合体。我国在国家层面和城市层面对地下空间发展提出了要求。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以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一、建立和完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制定工作。

  二、开展地下空间普查,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三、健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定。

  从商业发展规律上,商业发展通常由中心向外扩,但中心价值论使商业最后将再回归到中心。而随着城市尤其是中心区域交通能力的降低,地下交通持续更新,从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角度而言,发展地下商业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从租金水平方面,近几年在差异化竞争趋势下,突破常规、独具特色的地下层商业成为提升当下购物中心竞争优势的关键点。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与地铁无缝衔接,成为继购物中心首层之后又一个新的租金业绩增长点,如成都银石广场、哈尔滨凯德广场、北京APM等购物中心地下一层的租金水平持平或超过地上商业首层租金水平。

  地下商业核心要素虽然同地上模式一致,但在区位、交通、商业经营等方面会更加显著影响地下商业的效益。在城市核心区,有地铁导入对其地下商业空间效用的影响甚至大于单纯区位因素的作用。业态越丰富、越均匀、其效用越高。从典型购物中心、市级商业中心和商业用地成交地块三个维度,分析地下商业空间的租金与地上价格分布基本一致,遵循区位分布规律由市中心向郊区递减,但对地下轨道交通有更强的“依赖性”。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地下商业以下属性的加入可为效益方面提供在更有力支持:

  ● 地铁或下沉式广场接驳——重点的客流入口层

  ● 多元化业态——汇聚餐饮、休闲、特色街、超市等多种业态

  ● 主题特色——主题街或市集重点打造的区域

  三、地下商业空间设计策略

  3.1 地下商业与地上商业差异性

  地下商业较地上商业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功能业态限制:国内法规规范对地下商业较为严格,尤其在餐饮、儿童、人员密集娱乐等业态限制性较多,如对餐饮排烟、燃气、水电等设计、设备措施要求较高;对儿童、人员密集娱乐的消防疏散要求较高。

  2. 空间环境限制:地下商业的空间、光线、气味等空间环境不佳,容易引起负面心理情绪反应,使得消费者先天对地下商业的接受度较差。

  3. 开发成本较高:一是地下商业对结构、暖通、电气的标准和设备设施要求较高;二是设计、施工难度大,周期长,审批手续较多(如涉及地铁);三是由于产权问题,开发商通常无法通过抵押方式从银行获批贷款,开发资金压力大。